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父母要做的应是:知道孩子的特征,理解他,创造合适他成长的环境。但不少父母缺少对孩子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需要孩子,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可能埋没原本非常聪明的孩子。
1、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假如母亲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不过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觉得孩子是否有哪些问题,或者是在费时。对此,邹小兵觉得,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况中。
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其实,在大家感觉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不过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知道孩子个性、风韵特点,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进步,创造合适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2、迷信智商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很多方面与同龄孩子比起来,好像差一些。母亲非常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商测试和智商开发的书来训练孩子,后来携带圆圆去检查,看看是不是有智商问题。结果在测验时,孩子的某些能力没表现出来,不想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非常低的测试分数,母亲就懊恼不已,不了解是不是还要再测试一次。
智商测验只能获悉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假如依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样就会因此而忽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类孩子的成长进步导致伤害。邹小兵指出,现在不少智商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进步实质,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父母一旦了解孩子智商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舍弃心理,觉得我们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非常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进步。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商,也不要由于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不承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方位知道孩子的综合能力并依据孩子的个性,使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法。
通常来讲,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极少有孩子面面俱到,重点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3、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久不适应等,这类行为都容易被父母和老师觉得是笨孩子的表现。这类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是这类孩子的能力不可以,只不过这种孩子的一种行为方法。
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法。而且,这类慢孩子长大后大概拥有其他快孩子没的优势在遇见不好的刺激譬如吸毒、盗窃等魅惑时,不像那些同意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同意。海外学能专家还建议父母让孩子掌握控制步伐,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步伐。
4、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无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非常喜欢的课堂氛围,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类孩子总是被老师觉得是有多动症的。
这种孩子其实是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非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些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学会了基本要点,了解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
对于这种孩子,老师和父母更应掌握了解其特征,使用不一样的方法来进行教育。譬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总是创造力很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
同时,这类注意力有缺点的孩子,也常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遭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大家恰恰忽视了他们的创造性。
正确的办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了解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如此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获得成功。
转